English

打开西方文学批评之门

1999-03-26 来源:光明日报 范方俊 我有话说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西方文学批评这门学问并不陌生。早在本世纪初,美英一些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如L.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生等先后在中国讲学多年。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大量译介了有关的批评专著及文献。应该说,西方学者的批评史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以及深化对文学理论诸问题的认识是功不可没的。但它们毕竟不能代替我们对西方文学批评的看法和评价,更何况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学术传统的大国来说,世界学术讲台上不能没有中国学者的声音。当年李赋宁先生在北大讲授西方文学批评史时曾感叹外国参考书占据了中国大学的讲台,现在杨冬先生所著《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出版,了却了几代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的夙愿,从此中国大学的西方文学批评史讲堂上有了中国学者自己的教科书。这是弥足珍贵的。

这本《西方文学批评史》的价值显然不仅于此。我们不妨拿它与几部西方文学批评史著作做个简单的比照。这几部西方文学批评史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基本上反映了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圣茨伯里的《批评史》以覆盖面广,资料翔实见长,但不足之处在于轻视对文学理论的探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维姆萨特和布鲁克斯的《文学批评简史》重视理论问题的阐发,但由于两人都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因而整部批评史成为新批评派有机整体论的逻辑展开,难免给人以偏概全之感。韦勒克、阿伯拉姆斯的《近代文学批评史》、《镜与灯》是西方最具权威性的批评史著作,唯一的缺憾是它们均为断代文学批评史。概而言之,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偏于学究式的史料考订,轻视理论问题的总结。其二是囿于理论门派之见,理论视野不够广阔。其三是多为断代文学批评史研究。

公正地说,这些不足在杨冬的《西方文学批评史》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补正。首先,本书十分重视文学理论的梳理,诚如作者所说:“尽管我们试图兼顾批评家的理论主张与具体意见,但着重点还是描述和评价文学理论的发展。不然的话,一部批评史就会被罗列的一大堆零散意见而淹没,有关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就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与分析,批评史研究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和方向感”。其次,由于本书是在研读前人,包括前面提及的几位文学批评家的著作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较之以往的文学批评史,本书较好地表现了一种兼收并蓄、较为开阔的理论视野。更可贵的是,作者在注意引述别人观点的同时,并没有一味盲从前人,而是凭借自己的学识,敢于在一些前人业已形成定论的评判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显示了著作者卓而不群的学术功力和勤于钻研的学术勇气。再次,全书共40章,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谈到了20世纪初的列夫·托尔斯泰,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大致脉络已尽现笔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比照并不是要在几本著作中分出个高下低劣,而是以西方学者的著作为参考,来检验一下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正是在这种世界性的参照之下,《西方文学批评史》自身的学术价值得以确立和肯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文学批评史》是近期西方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力作,它标明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足以在世界学术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这正是这本新著区别于一般平庸之作的价值所在。

范方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研究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